北京盛世荣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北京盛世荣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品牌榜
在线留言 电子信箱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来自大山的味道:安吉冬笋

作者:邱娇 来源:安吉县林业局 收录:2017-12-12 点击:17636

清乾隆《安吉州志》·卷八·食货属载:“笋随竹异名,……各以时出,毛竹笋未出土者,谓之‘谭笋’,冬初即掘之,味甚鲜美,亦谓‘冬笋’”。清同治《孝丰县志》和清同治《安吉县志》对此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三、四百年前,安吉已盛产冬笋。

清末民初艺术大师吴昌硕是湖州安吉人,他对安吉的冬笋香味念念不忘,特题诗《咏竹》:“客中常有八珍藏,那及山家野笋香”。吴昌硕在为石涛的《竹笋图》题词中也写到“垂涎笋味兼禅味,画里清光共佛镫”,体现了他对竹笋的忠爱。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家喻户晓,文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以笋入菜的介绍,其中有部分被现代美食家发掘,成为了一道道精品名菜,在《红楼梦》第75回提到了“鸡髓笋”。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妻兄李煦,也以笋为原料烧出了名菜“火腿鲜笋汤”宴请康熙皇帝,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也有提及此菜名。在当时,竹笋味道鲜美,深得人们喜爱,贾府将其视为上品。

在安吉县凤凰乡双溪口村大会堂的围墙上,保存着一块石碑—《奉宪禁碑》,碑立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碑文中记载:“余杭县通详士民张衡等呈请勒石永禁开设冬笋牙行一案”,对安吉冬笋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冬笋的起源,还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古代孝子孟宗,母病思含竹笋,但时值隆冬,竹园无笋。孟宗就在竹园中放声大哭,哭声直达天庭,上苍为之感动,令土裂而得笋。母食后病情好转,身体康复。“孟宗哭竹”即成为《二十四孝史》中,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毛竹也被称为“孟宗竹”。“安吉冬笋”的重点产区—原孝丰县(1958年归为安吉县)历来就是以孝文化闻名的“孝子之乡”。这使“安吉冬笋”不仅是美味佳肴,也蒙上了浓厚的孝文化色彩。

三、 “安吉冬笋”培育技术的发展

安吉县在毛竹的研究上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59年1月,全国第一次竹子学术讨论会就在安吉递铺召开,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技术条件限制,会议主要是关于毛竹用材林丰产技术的研讨,提出了“留笋养竹,合理采伐,劈山抚育,松土施肥,适时钩梢,扩大面积,竹林保护,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而“安吉冬笋”只是按时挖掘(部分地区禁挖),作为竹林产业的一种副产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在毛竹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安吉冬笋”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1931年6月《新孝丰》杂志发表了邵文晃的《冬笋废禁问题》,从毛竹的物候研究和冬笋的经济价值两个方面,阐述冬笋废禁的必要性。

1993年,安吉县林业局张培新高级工程师发表了《安吉县冬笋开发研讨》,其中就分析了安吉县毛竹冬笋生产管理情况,倡导提高毛竹综合培育水平,推广冬笋采挖培育技术,全面开发竹林生产力。

自1996年,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的专家在安吉进行冬笋培育技术的推广项目,历经十年,取得了研究成果“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被省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提出竹林结构动态管理、平衡施肥、水分定量管理、竹笋采收和无公害竹笋技术规范为核心的一整套毛竹笋用林丰产高效技术,大大提高了“安吉冬笋”的产量和质量。

安吉县林业部门的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竹区农民密切结合,潜心钻研,先后发展了笋材两用林、笋用林以及生态高效毛竹现代园区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累计建成生态高效毛竹林现代园区近20万亩,严格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推广实施竹林结构的调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一竹三笋”栽培技术、竹林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生态高效竹林栽培技术,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竹林节水灌溉技术,使竹笋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毛竹四季都能产笋。同时,毛竹现代园区的建立,也为“安吉冬笋”的有效供给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来自大山的味道:安吉冬笋 共有5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来自大山的味道:安吉冬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页次:2/5
责任编辑:WANYOU 【复制链接】【我要纠错